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亿国人正被睡眠困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5:09:00    

□策划 王嘉译 关雅昕

□执行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文 图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约65.91%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据此推算,中国有超5亿人被睡眠问题困扰

这场全民睡眠保卫战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地市级睡眠门诊全覆盖”列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清单,为亿万失眠者开具系统解决方案。

“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如三重魔咒,蚕食着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防线。在这庞大的“失眠大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又该如何打破这场无休止的失眠困局,找到科学的破解之道?

为解开失眠困局,大河健康报记者深入探访睡眠门诊,为大众揭开黑暗中的失眠密码。

黑夜里的求救信号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治疗与睡眠门诊,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失眠患者。他们中有失眠超40年的资深“睡渣”,也有一天服用3种药物却依然难以入眠的“困兽”。尽管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渴望在这里找回久违的美梦。

来自山东临沂的68岁退休教师高先生,一生扎根三尺讲台,时刻牵挂着孩子们的生活点滴,精神紧绷如弓弦,未曾有丝毫松弛。

当高先生卸下教学重担,本应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却被失眠的阴霾悄然笼罩。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便如同一台历经风雨、超负荷运转的旧机器,与无边的黑夜和失眠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

起初,几片安眠药还能为他带来短暂的宁静,让他在睡梦中寻得一丝慰藉。失眠症状加重后,即便3种药物叠加服用,也未能改善他的睡眠质量,反而让他晨起后头晕目眩、记忆力逐渐衰退。

与高先生有同样困扰的,还有来自湖北武汉的刘女士。自从确诊乳腺癌,刘女士身体上的疼痛如影随形,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时不时刺痛她的神经。起初,疼痛还只是偶尔发作,尚能忍受,可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愈发频繁且剧烈,让刘女士根本无法安然入睡,常常在深夜被疼痛拽回清醒的世界。

她尝试过各种方法,调整睡姿、聆听轻柔的音乐、饮用温牛奶,但收效甚微。失眠侵蚀着她的身体,消磨着她的意志。在经历病痛与失眠的双重煎熬下,刘女士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原本明亮的双眼布满了血丝,面容憔悴不堪。

大脑的“觉醒系统”失控

很多人以为失眠只是“心事重”,但在麻醉医生眼中,这是一场大脑“觉醒系统”与“睡眠系统”的博弈。“油门”(觉醒系统)踩到底,“刹车”(睡眠系统)却失灵,就会陷入“越想睡越清醒”的不良循环。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副主任邢娜向记者介绍,化学物质失衡、生物钟紊乱等生理层面的因素,以及“越害怕失眠就越容易失眠”这种心理层面的机制,都有可能引发失眠问题。

在众多导致失眠的因素里,常见的“罪魁祸首”主要有以下几种:

焦虑 职场人半夜刷工作群、家长盯着孩子成绩单、中年人担忧父母健康……大脑的“杏仁核”持续高燃,释放大量皮质醇,让身体误以为处于“危险时刻”,从而引发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如此一来,如何能安然入睡?

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夜尿频繁,导致睡眠片段化;帕金森病患者因多巴胺系统受损,失眠风险倍增;等等。

药物依赖 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大脑的GABA受体逐渐“迟钝”,药效越来越弱,停药后反而更难入睡。

不良习惯 睡前1小时刷短视频、下午3点后喝奶茶、周末昼夜颠倒……这些行为正在重塑你的生物钟。睡前进食、饮酒等习惯,也会让消化系统在夜间“加班工作”,扰乱睡眠节律。

性别与年龄 女性因月经、怀孕、更年期等因素引起激素波动,失眠风险比男性高30%;35~44岁人群因工作、家庭双重压力,“觉醒系统”长期超载,失眠风险更高。

睡眠门诊助患者重拾“好梦”

“失眠不只是简单的睡不着,还是一种疾病状态。”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治疗与睡眠门诊主任医师朱永锋介绍,在生活中,偶发性失眠几乎人人都体验过,一旦失眠状况持续超过3个月,必须提高警惕。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治疗与睡眠门诊,记者观察到,从14时30分到17时,有17位患者前来问诊,主要聚焦于几类人群:

1.失眠时间长,在漫漫长夜中辗转反侧已久的患者;

2.尝试过常规安眠药,却未能收获理想效果的患者;

3.渴望摆脱安眠药依赖,重寻自然睡眠节律的患者;

4.希望减轻疼痛,获得舒适感的患者。

“初次就诊时,我们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睡眠问题的来龙去脉。还会安排患者进行焦虑、抑郁以及睡眠相关量表的检测,通过这些专业评估手段,精准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朱永锋介绍道。

初步评估后,对于失眠症状较轻的患者,医生会悉心指导他们改善生活习惯,帮助逐步调整状态,改善睡眠质量。针对失眠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光照治疗、颊针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技术、睡眠认知疗法等,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逐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最终重新找回自然、健康的睡眠节律。

在医生的建议下,很多失眠患者认真记录自己的睡眠日记,将每天的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睡眠质量等关键信息如实记录下来

这份详尽的睡眠档案,在后续复诊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睡眠日记,医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睡眠状况的变化情况,进而制订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助力患者早日摆脱失眠困扰。

长期失眠是给身体“埋雷”

邢娜指出,很多人认为失眠只是“白天没精神”,但长期失眠对身体的破坏远超想象:

大脑加速衰老 海马体每年萎缩8%,相当于每天丢失100万个脑细胞。

免疫力断崖式下跌 抗癌主力NK细胞活性下降40%,术后感染率升高60%,伤口愈合延迟3~5天。

心脏24小时加班 夜间血压本该“休息”却持续波动,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增加37%,手术中心律失常概率是常人的1.8倍。

代谢紊乱失控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空腹血糖升高,麻醉药物代谢变慢,术后苏醒时间延长20%。

“可以说,长期失眠就是在给身体‘埋雷’。”邢娜表示,

针对成年人失眠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前者包括中成药和镇静催眠药;后者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重建睡眠反射(困倦上床、离床训练),以及经颅磁刺激、光照疗法调节生物钟等物理治疗。

针对顽固性失眠的患者,特别是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依赖需要停药的患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治疗门诊开展了麻醉诱导睡眠平衡治疗术,是麻醉医生治疗失眠的“独门武器”。

通过静脉泵注微量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快速平复大脑的过度兴奋,就像给狂躁的发动机注入润滑剂。结合超声引导下颈部星状神经节阻滞,调节紊乱的交感神经,重建“睡眠—觉醒”节律。配合居家行为疗法和中药调理,形成长效机制。

重新定义优质睡眠

失眠跟我八竿子打不着,倒头就能睡着,可我为啥第二天醒来感觉浑身没劲儿、疲惫不堪?”不少人心里都曾冒出过这样的疑问。

朱永锋对此解释道,入睡速度快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高。即便一个人能迅速进入梦乡,但在睡眠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打呼噜、睡眠深度不够等情况。要是打呼噜严重,会干扰正常的呼吸节奏,让深度睡眠大打折扣。这样一来,第二天醒来时,身体就会感觉极度疲乏,就像没睡过觉一样,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

很多人认为“晚睡晚起的作息模式会让人没精打采,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个误区。朱永锋表示,只要睡眠时间充足,白天还能精神饱满,那晚睡晚起这种作息方式也并非完全不可行。

针对有些人觉得前一晚睡眠时间短,第二天工作和学习就累得不行的情况,朱永锋指出,这或许是一种心理暗示在捣鬼。他解释说,睡眠时间短不一定就代表睡眠质量差,身体感到疲劳也不一定就能轻松入睡。想要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就别老盯着自己的疲劳感不放,别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说到当下很多年轻人患上的“睡眠拖延症”,他提醒道,该睡觉的时候玩手机,不断推迟睡觉时间,大脑就接收不到该睡觉的信号了。相反,大脑会和玩手机、工作这些清醒时的活动建立起条件反射。时间一长,失眠问题就找上门来了,睡眠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打破“越怕越睡不着”的魔咒

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徐亚辉指出,失眠的生理机制错综复杂,是多个系统相互交织、协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在失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就像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睡眠,最终导致失眠问题的出现。

“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引发失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理、心理和睡眠结构等多方面的改变。”徐亚辉表示,从生理机制来看,当人处于压力状态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会被激活,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的升高会抑制深度睡眠(慢波睡眠),使得睡眠变得浅且片段化。而情绪波动,尤其是焦虑情绪,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心率加快、体温升高,这些生理反应会让人难以平静下来,从而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

在心理机制方面,“反刍思维”起着重要作用,人们会反复思考负面事件,这种思维方式会大大延长入睡时间,导致入睡困难。此外,对失眠的过度担忧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害怕睡不着→真的睡不着”,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

从睡眠结构改变来讲,不同类型的情绪障碍会对睡眠产生不同的影响。抑郁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快速眼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密度增加的情况,表现为多梦、早醒。而焦虑障碍患者则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容易出现入睡困难,并且在睡眠过程中容易醒来,睡眠连续性差,睡眠效率降低。

徐亚辉表示,对于成年人因心理疾病引起的失眠,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供选择。药物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一般适用于短期对症治疗,在必要时还可联合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等,以改善睡眠状况。采用CBT-I(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主要疗法,通过限制卧床时间,让床与睡眠建立条件反射,同时进行认知重建、放松训练以及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等,能有效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保持规律的作息,积极主动地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还应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身心在自然的滋养中得到放松。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当遇到问题时,及时与父母、老师沟通交流,主动寻求帮助,共同守护自己的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