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浙能乐电徐仙华:成功没有捷径,把工作当成事业就不会觉得苦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燕平 通讯员 方磊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浙江浙能乐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浙能乐电)维护部电仪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徐仙华作为全国劳模上台接受表彰。

徐仙华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从一名普通的电厂员工成长为今天的电力技术骨干,从业27年来,徐仙华先后荣获浙江省国资委第一批省属企业“五个一”人才工程杰出技能标兵、浙江工匠、浙江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再到如今的全国劳模,可以说各种荣誉拿了个遍。但徐仙华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成绩的取得从来没有捷径,靠的是“笨鸟先飞”、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
近日,潮新闻记者专程来到浙能乐电,对徐仙华做了一次专访。

徐仙华在一线岗位上。 孙喜华 摄
从小爱动手、爱琢磨
跳出“农门”的全国劳模
徐仙华,1979年出生于台州市椒江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家四口人,除了爸妈还有一个姐姐。爸爸是一名船夫,大部分时间都在内运河跑运输,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台州几条内运河线路他了然于心,运输时间总能比别人节省一二天。
“要想比别人做得好,就要自己多下功夫、多动脑筋。”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徐仙华的脑子里。家里的农田,全靠妈妈打理。“我妈非常勤劳,每年水稻亩产在村里都排前几,经常得到邻居的夸奖。”徐仙华回忆。为了贴补家用,妈妈还帮人做衣服,因为做工细致,回头客就多。妈妈的言传身教从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徐仙华。
徐仙华从小就爱动手、爱琢磨,家里的收音机、缝纫机都被他拆装过好几次。这种对机械和电子的兴趣,或许注定了他今后会走上技术这条路。
1994年初中毕业,徐仙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州电力学校热工自动化专业。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为了跳出“农门”,成为居民户口,成绩好的大多会选择考中专,徐仙华当时的成绩在椒江区也是名列前茅。
杭州电力学校直属于电力系统,学校军事化般的管理和优良的校风,培养了徐仙华的责任心和自律、严谨的个人习惯。班里一共41名学生,1998年毕业后大多进入了电力系统,徐仙华被分配到台州发电厂。其中一个同学叫宋振明,毕业后进入浙能嘉电,2020年荣获全国劳模。一个班培养出两个全国劳模也成了美谈。

中专时的徐仙华
学习笔记有半人高
全省技能大赛夺得“双冠”
进电厂后,徐仙华从最基础的活儿做起:校表、整理工具、弯仪表管,在培养不怕苦、肯吃苦的工作作风的同时,也养成了“三勤”习惯:勤学多问、勤跑现场、勤做笔记。这些笔记本摞起来已有半人高。就在记者采访时,徐仙华还随身带着一本小本子。
2007年,徐仙华调入正在建设中的浙能乐电,经历了浙能乐电6台机组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工作岗位也从基建调试到维护检修做了个遍,业余时间还不忘学习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在拓展专业知识面的同时,看问题也更加全面、理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27年的电厂生涯,徐仙华接过的抢修任务数都数不清,半夜三更接到抢修电话也在所难免。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清明节期间,一场山火导致电厂的线路停运,全厂停电。山火几个小时之后就被扑灭,但200多台电动门因失电导致原有设置的数据全部丢失。要恢复机组供电,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所有电动门的设置与数千条数据的修改。
抢修就是命令,抢修组成员立即放弃休假,从杭州、宁波、台州各个地方第一时间火速赶回公司。作为班长的徐仙华和团队成员三天两夜吃住在现场,有些位置不好的,只能蹲在地上改数据。腰疼得直不起来,就趴着干;困得睁不开眼,就用风油精抹太阳穴。等完成最后一台设备调试时,徐仙华直接瘫在地上。但看到机组重新启动,那种成就感比获奖还强烈。

徐仙华在工作中
2016年,时年37岁的徐仙华参加浙江省热工技能大赛,在平均年龄仅30岁的60多名参赛选手中,这个年龄并不占优势,记性可能比不上年轻人。但徐仙华抱着“笨鸟先飞”的精神,进行了三个月的“魔鬼训练”:理论知识方面,白天下班后每天复习到凌晨一两点钟,哪怕休息天回到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吃好晚饭后就泡在台州的24小时图书馆,到凌晨一二点再回家,硬是把10来本书的知识“啃”了下来;实际操作方面,在厂里练习往往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直到熟练为止,有时腿都麻了。
最终,徐仙华在这场大赛中夺得了个人和团体“双冠王”。
“当你把工作当成事业
就不会觉得苦了”
徐仙华是第一批省属企业“五个一”人才工程杰出技能标兵、省部属企事业“名师高徒”“能工巧匠”,由他主持或参与的公司重大技改就有20多项。
2015年的一天,浙能乐电2号机组上百个温度信号出现异常波动,给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徐仙华带领团队花了6个月时间,试了十几种方法,最后通过自制电容回路,消除了扰动。徐仙华他们建议国外ABB厂家增大输入端子板电容,厂家采纳了他们的方案。同时,针对目前火电厂普遍存在的雷电与强电磁干扰问题,徐仙华带领团队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发电厂仪控系统硬软件抑制干扰信号的方法与预控措施》,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电力职工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自动化CAA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给徒弟们授课
在日常巡检中,徐仙华发现,电厂一期机组低负荷时,凝结水泵耗电高。于是,团队重新设计控制逻辑,通过优化控制策略,调节参数,实现了零投入每年节电几十万的成果。该课题获浙江省QC(品质控制)成果一等奖。这个“土办法”后来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兄弟电厂。
针对仪用空气系统压缩空气含油含水、故障率高的问题,团队历时3个月,现场排查原因,发明了“沉浸式液位计+智能排水”装置,故障率从每月20次降到几乎为零。
“这些小创新说明,解决问题不一定靠大投入,关键是用心。”徐仙华表示。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又继续涉猎电厂科技创新的更深领域,对电厂的无人值守运载机器人进行研发应用。
从一名普通电工到技术能手、浙江工匠,再到今天的全国劳模,徐仙华认为,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靠的是“死磕到底”的韧劲、“现场为王”的理念、“把工作当学问做”的态度。“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热爱。”徐仙华说,“电力行业技术更新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有人问我苦不苦?说实话,当你把工作当成事业,就不会觉得苦了。”
对徒弟真心相待、严爱相济
对家人想说声“对不起”
从2011年至今,徐仙华已带徒11名,多名徒弟获浙江省金蓝领、技术能手等各类荣誉20项;他是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组长,解决了100多项企业技术难题。
徐仙华说,他带徒弟的秘诀就八个字:“真心相待,严爱相济”,同时懂得因材施教。他在浙能乐电的第一个徒弟小倪2011年从运行转检修,刚开始不适应。徐仙华发现他爱打篮球,就送了他一个篮球,上面写着“检修和打球一样要团队配合”。后来小倪技术进步飞快,现在已是部门主任。徐仙华常对徒弟们说:“技术会过时,但工匠精神永不褪色。”
为了防止人才断档,2021年“徐仙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徐仙华探索出了一套“孵化站”培养模式,形成了三个层次(专工储备、班组长储备、班组骨干)的技能人才梯队,同时创新了一套15选10技能培训法:各专业制定本专业15项基本实操项目,要求新进员工及转岗员工必须掌握10项及以上,而15项全部通过的作为选拔班组长条件之一。
“通过机制来约束、规范员工的技能学习。”徐仙华表示。同时,这种“自助餐”式的学习方法,也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迄今为止,徐仙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6名省级技术人才,工作室完成137项技术攻关项目,获34项国家专利,13项省部级奖励,每年创造经济效益600万元。
2023年,浙能集团牵头成立的省级“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入选浙江省优秀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徐仙华作为浙能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已连续七年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

导师带徒
27年来,徐仙华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他的家在台州椒江区,从厂区到家里,路上要一个半小时,加上平时工作忙,徐仙华一年总有大半时间在厂里值守。
记者问他: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徐仙华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干我们这行,很难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家人的理解和付出。”
徐仙华的女儿今年目前读高一,从小到大,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几乎都由妻子照顾,家里老人生病也都要靠妻子照料。徐仙华唯一一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是因为妻子要出差,徐仙华特地请了假。那时女儿读初二考了全年级第一。而他带女儿出去游玩,台州以外一共只有两次,一次是去上海迪士尼,一次是去厦门,而且都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一家三口在厦门旅游
女儿很乖巧,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这是最让徐仙华感到自豪的。每次徐仙华因为一次次失约感到内疚的时候,女儿都会安慰他:“你忙你的好了,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当这时候,徐仙华的心里五味杂陈。
对家人,徐仙华最想说的话是:“对不起,你们辛苦了。劳模的奖章有你们的一半。”
“其实电力人都这样,万家灯火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默默付出。但每当看到城市的璀璨灯光,我又觉得这一切值得——因为我们的坚守,能让更多家庭团圆美满。”徐仙华说。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