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点乏力?杭州银行零售利润大跌,中小微风险压力增大

“今年一季度开始按揭贷款部分客群违约现象也逐步增多”“从当前阶段来看,我行最关注的重点领域是包括个人经营贷在内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在杭州银行2024业绩说明会上,杭州银行副行长潘华富回答关于该行大零售风险所处阶段和拐点时如是说道。
这是杭州银行在当天会议现场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余音在市场上久久回响。一方面,住房按揭、个人经营贷款目前共占杭州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近八成,不良压力增加影响权重较大;另一方面,这为杭州银行在“二二五五”战略指引下,以做大零售金融、做优小微金融为增长极的发展策略埋下隐忧。
零售、小微金融“增长极”
遇上不良压力上升
4月16日,杭州银行举行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杭州银行董事长宋剑斌在致辞中提到,杭州银行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效益增幅、资产质量继续位居上市银行前列。
在交流环节,杭州银行高管分别回应了外界对该行分红比例,定增和可转债转股摊薄股东回报,对公需求放缓、息差压力等疑问,杭州银行管理层一一分享了该行的洞见和应对。一场业绩说明会接近尾声,杭州银行依旧给不少人留下了“优等生、好银行”的印象,这也是杭州银行高管传达的目标。
然而,当前行业普遍面临零售资产风险暴露,这同样是杭州银行这位“优等生”无法回避的质问。2024年末,杭州银行不良率虽然保持平稳且维持较低状态(0.76%),但个人贷款不良率较上一年末上行0.18个百分点至0.77%,个人住房按揭、个人经营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全面上行。

“今年一季度开始按揭贷款部分客群违约现象也逐步增多”“我行长期以来最关注的是大额信贷风险。从当前阶段来看,我行最关注的重点领域是包括个人经营贷在内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潘华富在业绩说明会上的回答犹如一颗石子投下外界的心湖,扰动一波又一波向外扩散。
历史上,不少投资者对杭州银行中小微贷款风险是有顾虑的。2011年下半年,浙江省互保联保现象频出,信用风险逐渐蔓延,地方银行业不良持续攀升,中小企业领域表现尤甚。受地方风险暴露影响,杭州银行不良率自2011年开始连续攀升;wind数据显示,2015年末杭州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余额20.78亿元,不良率高达8.61%。
为化解不良,杭州银行加大不良核销力度,并降低风险偏好,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不良较低的基建相关贷款占总贷款比重此后翻倍式增长,城建类国企、平台类贷款等是公司重点经营的客群。据广发证券研报统计,2024年上半年末,杭州银行广义基建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达44%,高于长三角城商行均值17.23个百分点。
兴业证券分析师陈绍兴指出,在利率下行趋势中,杭州银行各条线部门均加大对高收益资产的要求,致力于提升零售高收益资产占比,重新发力信用小微业务。杭州银行制定的2021—2025年战略规划(简称“二二五五”战略)明确提出,做强公司金融为压舱石,但以做大零售金融、做优小微金融为增长极,零售金融重点发力财富管理和消费信贷业务,建立体系化、分层分类的财富客户经营体系;小微金融坚持个人客户、抵押贷款为主,逐步向企业客户、信用贷款延伸。
大零售、小微金融成为杭州银行寄予希望的“增长极”,其中财富管理、消费贷和小微金融成为了重要抓手。从“二二五五”战略实施四年情况看,2024年末,杭州银行个人住房按揭、个人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为1056.3亿元、1323亿元、679.2亿元,四年间分别增长46.6%、88.4%、48.6%。个人经营贷增速领先明显,但个人消费贷增长优势并不突出。
当前,个人住房按揭、个人经营贷款占据了杭州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近八成,当潘华富指出个人按揭贷款违约增多、中小微企业背后牵连的个人经营贷款风险压力增加时,这不仅增加了杭州银行风险化解压力,还直接冲击着杭州银行的“增长极”。
潘华富表示,中小微企业当前受到的不利冲击因素最多,包括需求不足导致的销售困难、产业内卷导致的毛利摊薄、处于产业链劣势地位导致的应收账款回收困难、押品价值下降、关税战等多重因素叠加,致使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压力明显增大。
零售、小企业业务利润大跌
“五年计划”战略落地打折?
事实上,杭州银行“二二五五”战略定下的做大零售金融、做优小微金融为增长极,实施效果难说明显。
2024年末,杭州银行公司贷款余额6316.5亿元、个人贷款余额3058.5亿元,四年间分别增长了113.7%、62.7%,杭州银行在“二二五五”战略期间,增长极依旧来自对公板块,背后依旧难以摆脱对基建业务的依赖,但对公业务效益已经难以支撑这位“优等生”业绩高增长。
财报显示,2024年,杭州银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小企业业务收入182.2亿元、58.5亿元、3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3.6%、2.9%;资金业务收入109亿元,较上一年增加7.6%。从收入增速看,去年“二二五五”两个增长极中,零售展示出了增速优势,但公司业务体量依旧占据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务11%的收入增速是在对公贷款同比投入增加19.9%下获得的,而个人贷款同比增速仅9.2%,公司业务收入难免有“大力出奇迹”的意思。

杭州银行对零售投入为何出现战略和执行上的“不一致”?若从利润上看似乎变得可以理解。2024年,杭州银行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小企业业务利润总额分别为83.7亿元、8.5亿元、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44.8%、-47.4%,零售、小企业业务两个“增长极”利润大跌;资金业务利润总额为92.6亿元,同比大增80%。
2024年,杭州银行营收、净利润为383.8亿元、16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6%、18.1%。从上述拆分看,2024年,杭州银行投入了大量信贷资源在对公业务上,但效益远跟不上规模扩展速度;零售、小企业两个战略“增长极”利润反而大跌,利润高增主要靠投资收益。
此外,财报显示,2024年杭州银行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主要靠减少计提减值损失。减少信用减值计提后,2024年末,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为541.45%,虽较上年末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依旧是监管要求的数倍,超高拨备覆盖率反哺利润增长的空间充足。
据南都·湾财社此前报道,杭州银行近年通过“规模扩张拉动营收,低不良、高拨备下释放利润,利润高增支撑股价,进而融资填充核心一级资本,继续扩大规模拉动营收”的闭环实现利润高增。这个循环背后,低不良率的资产质量是关键,这是减少减值计提,释放利润,支撑股价,进而融资的核心,也是不大幅影响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的前提。
基建类贷款近年助力拉低了杭州银行的不良率,但无论随着本土基建投资增速下降,还是零售、中小微企业不良上升,不仅冲击杭州银行上述逻辑闭环,也在冲击着杭州银行的战略“增长极”。
2025年是杭州银行“二二五五”战略收官年,对于下一个“五年计划”,宋剑斌在业绩说明会上首先提到的是“轻资本”。“怎么能够不过多依赖于外部融资,实现内涵增长?”宋剑斌提出的这个疑问也是外界希望杭州银行解答的,杭州银行或已经在尝试破解上述的资本循环。宋剑斌认为,杭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杭州银行在客户投向、资产结构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已经做了相应的调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