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方能抓好
【学思践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办教育、兴人才、强科技,三者内在统一、有序循环、彼此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进行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形成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我国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人才规模大幅增长,科技创新加速突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单位为“人年”)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724.1万人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具备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41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全口径人才,工程师红利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大学突破传统办学模式,高水平人才不断涌现。当前我国正进行着从科技追赶者到创新第一梯队的身份转换,这不仅体现在国际论文发表、PCT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跃升至第11位的量变积累,更彰显于出现了深度求索(DeepSeek)、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北斗导航系统等重大突破,迈入科技“无人区”的前沿自主探索上。
面向未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大家大师少、战略科学家匮乏,基础研究人才不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脱节,各类高校“论文家”多、“教育家”少;教育科技人才存在“两张皮”问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度不足,科技和产业领域中存在“卡脖子”问题;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由中国制造迈入中国创造仍面临诸多挑战,等等。科技自立自强的探索实践反复告诉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从0到1”科技问题,相对于投“钱”、投“物”,关键更在于投“人”、投“制度”。人才投资是回报率最大的投资,体制机制改革是塑造制度优势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中,“人才”起着杠杆、撬动作用,人才能力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足,哪怕投入再多,也会面临创新迟滞、发展受挫。人口红利日渐式微,人才红利有方可寻。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对标国家战略、强国目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强院校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鼓励布局交叉学科专业及平台。深化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推动“大师带徒”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际一流院校合作或独立办学。充分发挥头部企业、产业行业作用,打造“四链”融合人才开发体系,推动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
二是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高水平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人才开发投入。优化人才计划项目,实施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为高精尖人才提供特殊支持、特定平台和特定政策。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团队遴选机制,强化高层次专家支持体系。健全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以更大力度实施博士后培养和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水平工程师培养和支持项目,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开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解决好资助“人”与资助“事”的关系,建立前沿项目、人才发现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平台,为“一流人才做出一流成果、一流人才带出一流人才”提供全方位应需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三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接机制和运行体系。推动构建贯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立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协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建立校企交流机制,打开校企合作通道,在学校设置流动岗位,吸引产业高层次人才任教。深化高校院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及考核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落实科研创新军令状制度,优化企业出题、协同破题的科研项目组织机制,推动各方联合研发转化。重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开发新体系,以产业行业需求为核心,深化工科硕博培养机制改革。突出需求牵引,强化目标凝聚,联动战略规划,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协同效果评估、效能反馈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精准对接和资源有效配置。
(作者:孙锐,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