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成果和中小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难题 工信部:将高标准建设国家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张益铭
“我们希望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将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很多时候信息是不对称的。”苏州长城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助理刘德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这是一家专注于轴承生产制造的专精特新企业。刘德利坦言,我们深知,仅从轴承的视角出发,公司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们注重多学科融合,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成果都很关注,希望能够找到与我们融合发展的方式。
日前,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和常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创新成果播种行动(以下简称“播种行动”)让像长城精工这样的中小企业备感振奋。活动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和相关高校的20余项优质科技成果与常熟市近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路演对接,吸引数十家国内知名创投机构现场出席。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在活动上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是技术需求的重要主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掌握先进的技术。
她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科技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顶层设计,即将印发指导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标准引领,建设科技服务业行业的标准体系,围绕重点领域的发展制定一批急需的标准。
同时,培育一体化的技术市场,高标准地建设国家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对接、供需匹配、数据共享、规则统一,打破信息不对称和跨区域技术交易的壁垒,促进技术市场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

“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蕊 摄
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的转化落地还面临一些难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当前,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的转化落地还面临一些难点。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李永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很难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高风险和高投入。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方面也存在一定劣势,这使得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不仅如此,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企业在科技需求匹配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障碍。在李永富看来,最大障碍就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还没有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一个科研成果要成功转化为产品,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工作。”他说,具体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实验室研究,主要证明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并且能够制作出一些小样。第二个阶段是从实验室小样到中试阶段,需要解决生产工艺的可控性、成本控制等问题。在这个阶段,很多看似很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第三个阶段是量产后的商业化应用,这个阶段需要科研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技术推广和产品迭代。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只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就‘锁在抽屉里’,不知道应用场景在哪里,这就导致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李永富说。
“另外,企业在寻找科研成果时也往往没有找对人。”李永富说,很多企业到高校寻找成果时,只是找一些名气大的专家或领导,而这些人可能并不是这个领域的最顶尖人才。这就导致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同时,企业还要有“慧眼”,能够识别关键信息,判断出这个成果是不是有实用价值。
江苏龙腾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徐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对中小企业而言,精准的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若定位不准确,中小企业往往难以生存。企业需要结合定位明确自身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之后才是精准匹配的问题。”
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多位受访者表示,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更多支持和帮助,包括政策、资金、技术支持等等。
而播种行动依托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模型作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中小企业领域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通过参与活动,企业能够获取多方面服务保障,如借助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享受“找政策”“找市场”“找资金”等服务,帮助科技成果“找得到”“转得好”。
李永富强调,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和对接平台,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到有需求的企业手中。此外,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在他看来,播种行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信息传播和对接。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企业了解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也让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进而促进双方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把信息精准传播给有决策能力的人是至关重要的,要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刘德利坦言,企业专注于设计和生产,但也有自身的弱项和短板,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轴承的设计加工是我们的强项,但针对客户应用的测试、检测则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特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他们有完备的数据库,能够快速找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这是企业所欠缺的。再比如,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大量能够使用这些设备的高端人才,这些都是企业难以独自承担的。
刘德利说,类似播种行动这些渠道搭建了精准对接平台,通过一场活动集中接触到大量优质的待转化科技成果,还可以利用大模型精准适配,这为中小企业打破了科技成果获取难的“紧箍咒”。
“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既是一个科技成果的展示,也是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契机。”徐胜表示,面对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我们希望做创新成果的承接者,聚焦“高端装备用特种钢材”“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领域,规划开展一些重点研发课题,比如氢燃料电池用耐腐蚀钢、海上风电用高强度结构钢等,期待能与中国科学院、高校团队合作。
精准路演可提升创投机构对早期项目的筛选效率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抵押物不足等融资难题,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均表示,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发挥更大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
播种行动期间举行了项目路演。“当前,优质项目较为稀缺,投资机构都希望能在早期挖掘到具有潜力的项目,通过播种行动这场活动,创投机构有机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孵化的项目进行充分交流,通过精准路演锚定‘金种子’,提升了对早期项目的筛选效率。”创投机构苏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先进制造投资部杜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政府、科研机构及上下游企业的深度交流,帮助我们一起预判行业趋势,提前布局前沿赛道。
杜凯表示:“今天大部分路演对象为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一些项目有商业化需求。从科研成果到商业化落地需要一定时间,作为创投机构,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咨询服务,帮助项目团队明确未来公司发展的方向、所需资源以及技术与市场定位等等。”
杜凯认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其在企业管理、客户资源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往往不够完善,而创投机构一般都有投后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走向成熟。
他举例说,比如帮助企业寻找关键岗位的人才,包括生产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协助企业进行融资,利用创投机构在投资领域的资源和影响力,为企业提供更多路演机会;帮助企业拓展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资源;以及为企业提供品牌公关等方面的服务等。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