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局经济困境:打破矛盾迷局,探寻发展新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0:31:00    

来源:作家陆天然

善思录:陆天然/文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想让亏本的企业去扩大投资,让裁员的企业去扩大就业,让赚不到钱的老百姓去扩大消费,这些诉求不仅是对企业和民众的挑战,更是整个经济体系面临的严峻考验。

亏本企业扩大投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亏本企业,意味着在当前的经营状况下,投入大于产出,资金不断流失。从企业自身角度看,每一笔额外的投资都像是往无底洞里扔钱,风险巨大。以传统制造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为例,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攀升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它们扩大投资,无疑是难上加难。

从企业运营逻辑来说,投资是为了获取回报。亏本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维持日常运营、偿还债务已让它们焦头烂额,哪还有余力去扩大投资?即使企业有扩大投资的意愿,金融机构也会对其敬而远之。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最看重的是企业的还款能力和盈利能力,亏本企业显然不符合贷款条件。没有资金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亏本企业扩大投资并非毫无意义。这些企业往往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产业链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如果大量亏本企业倒闭,将会引发产业链断裂,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所以,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亏本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引导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合理的融资支持,让亏本企业有信心、有能力扩大投资。

裁员企业扩大就业:矛盾背后的艰难抉择

裁员企业,通常是因为经营困难、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不得不通过削减人力成本来维持生存。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每裁掉一名员工,就能节省一笔开支,减轻一点财务压力。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在资本退潮、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不少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以优化人员结构、降低运营成本。

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裁员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是短期内缓解财务压力的有效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扩大就业,无疑与企业的生存目标相悖。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而不是承担更多的人力成本。

然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裁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政府需要在保障企业生存和促进就业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保留现有岗位,甚至扩大招聘规模;另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赚不到钱的老百姓扩大消费:消费动力缺失的困境

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当老百姓赚不到钱时,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对于非必要的消费则会尽量削减。以受疫情影响的餐饮、旅游等行业为例,很多消费者因为收入减少,纷纷取消或推迟了外出就餐、旅游度假等消费计划。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看,当收入不稳定、未来预期不明朗时,人们会本能地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这种消费行为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需求的萎缩。企业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规模缩小,进而导致裁员,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刺激消费,政府采取了发放消费券、降低利率等措施。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市场的活跃;降低利率则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借贷成本,鼓励他们进行消费。但这些措施只是短期的刺激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还需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破局之路:政府、企业与民众的协同努力

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经济难题,破局的关键在于政府、企业与民众的协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一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空间。同时,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积极配合政府的就业政策,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民众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合理调整消费结构,理性消费。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创业创新活动,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

当前经济形势下亏本企业扩大投资、裁员企业扩大就业、赚不到钱的老百姓扩大消费这三大难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交织的结果。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努力,打破矛盾迷局,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定。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