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陵籍作家马玉琛长篇小说《金石记》(修订版)出版发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7:23:00    

阳光讯(白忠德 记者 赵生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马玉琛教授长篇小说《金石记》(修订版),近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携手宝琴文化联合推出。

马玉琛系陕西高陵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文学研究、教学与创作,兼事书法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羽梵》等四部,《风来水来》获陕西省作协首届吉元文学奖。长篇小说《金石记》首版于2007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由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写书名并做评论,入选“阅读中国——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精品500部文库”,获陕西文艺大奖、柳青文学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西安为写作原型,围绕国之重器昭陵二骏与小克鼎的失散与团聚展开,讲述了古物周围的人间百态和一幕幕争斗活剧。小说与当下中国对传统文脉之探寻、国之重器之求索遥相呼应,思想深厚,艺术特色鲜明,人物性格明朗,人物命运转换有致,人物结局凄美壮烈。长安风情绚丽迷人,中华文化氛围浓郁,长安城的精气神跃然纸上。

作家马玉琛告诉笔者,相较于首版,新版作了比较大的修改、润色和补充,没有对小说人物命运发展和情节推动做大的调整,主要体现于细部变化,尤其是小说结构和主题重构,修订版更加突出鲜明。马玉琛特别用近5千字篇幅的序言,揭示其主题的丰厚意蕴,重新梳理了小说的切入点、小说中的市井生活、小说的结构方式、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他认为,《金石记》描写的是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文物流转和文物背后的传奇经历。在物欲迅速膨胀的时代,寻求并保存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一件非常紧要和非常重要的事情。“《金石记》在十八年之后再版,我以为,就是对寻求并保存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强化。”

而在成都时代出版社图书事业部负责人看来,《金石记》首版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探寻小说中的长安城及其隐秘的地下文物世界。从文物、传奇、冒险等类型题材来看,《金石记》拥有很坚实的阅读基础;再从小说揭示的探寻和保存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这个意识层面来看,小说透过表象要揭示的主题,也很容易引起时代的思考。“《哪吒2:魔童闹海》掀起的国潮动漫热,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小说中的二骏和小克鼎等国之重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舍弃身家性命保护并最终让它们回归中国?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有形形态。《金石记》此番再版,不仅是为了呼应阅读市场对这类文物传奇故事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艾莲认为,《金石记》具有吸引读者的多种品质。第一是讨喜的语言风格。《金石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使用白描语言,而非叙述语言,来写作带有文气、古意、宣扬气节与精神等抽象性极强的小说。这种另辟蹊径的创作手法让读者耳目一新。第二是小说强调细节的精确性。小说里的细节可信到了无可质疑的地步,关于古物的描写、人物服饰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甚至取现实之物融入小说,真假参半令人恍惚。第三是小说的情节设定非常精彩。作家马玉琛教授没有就古董聊古董,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打通古今中外,普及相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社会、民俗、音乐、艺术等相关知识。借助于人物的性格与个性,串联起知识与“精气神”的关系,更使得本书有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沟通和系统学习的价值,能带给读者诸多思考:文物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不仅是艺术造型,也是一颗颗跳动的灵魂,文物精美的表层之下,储蓄着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精神。有了文物,历史文化和精神气度,便不再像流动的风那样只可感知不可捉摸,而变得张目可见、触手可及。第四是书中关中方言的成功运用,让读者阅读时有了陌生而亲切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