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受资给年轻人哪些启示

“这次真正读懂了上海的前世今生。”多次来中国参访的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分会会长翟梓涵如此感慨。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离不开两代人的交流与付出。翟梓涵表示,沪新两地青年积极主动地交流互动,彼此吐露真实见解,埋下了友谊的种子。
昨天(2日),以“新活力,‘新’发现——新加坡青年看上海”为主题的沪新青年交流会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民晚报社与新加坡中国协会联合主办,沪新两地青年代表会聚黄浦江畔,围绕城市治理、科技创新、文化融合等议题展开交流。
新加坡全国翻译委员会委员刘蕴萱以“物流脉络中的城市基因解码”为主题,通过对比美团与新加坡物流的运营模式,生动阐释了两地在发展逻辑上的差异。她认为,沪新两地在配送文化方面的差异,实际上折射出“敢试”与“求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哲学。若聚焦于这两种理念反映在政策上的差异,则上海经验又可归纳为“三件套”——税收优惠、土地特批、容忍试错;而新加坡则有“三重门”——预审、分层推进、全民公议。刘蕴萱认为,沪新两地或可互相借鉴治理经验,各取所长,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首次来沪的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分会外联组长芮定鸿从考察中发现了沪、新两地的诸多共同议题。他坦言看到了上海在国际化、现代化方面的巨大成就,如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使他看到上海推进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深度,希望临港能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而新加坡则能成为临港的重要伙伴。
上海最终序列科技创始人殷晓晗从创业者视角,细数上海双创生态:高校资源集聚形成人才池,创业大赛搭建展示平台,政策扶持加速成果转化。青年人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交流,也成为推动城市合作的关键力量。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极强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新加坡则拥有丰富的先进城市管理经验和开放的国际视野,两地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等领域颇具合作潜力,而两地的青年人更应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结合国际事业和新的跨越式合作,用交流合作搭建起国家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桥梁。
新加坡管理大学学生韩景光分享了沪新两地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见闻。在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他系统学习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他认为,上海城市规划将智能建设视为系统工程,不仅始终立足现实需求,更着眼未来,坚持让技术服务于文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更加追求能够转化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战略设计,展现出十分可贵的战略定力与前瞻思维。通过对比两地移动支付普及率,他认为科技惠民已成为沪、新城市规划的共同追求。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陈天爱表示,沪新两地青年也应加强交流,在碰撞中沉淀友谊,以青春之力为两地城市焕新发展注入青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