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考核成绩 银川市位列第一 “无废”有为 治水有数 渔业有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5:11:00    

来源:【银川新闻网】

4月5日,游客在海宝公园观赏红嘴鸥。本报记者 海坤 摄

黄河两岸绿意浓。资料图片

近年来,银川市坚决扛起首府担当,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黄河安、银川蓝、贺兰山绿、产业优的态势持续巩固。日前,自治区公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考核成绩,银川市位列第一。

“六废联治”

交出生态答卷

无废城市建设与我们息息相关,既需要大家的参与,又与每个人的未来福祉紧密联系。近年来,银川市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以小细胞改变大环境,推动“无废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设“无废医院”“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151个,“无废城市”创建工作走在自治区前列。

“2024年,银川的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比2022年减少近4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8%以上。同时,我们还做到了4个100%,即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危险废物收集处置率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近三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9家。宁夏唯一一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亿能公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利用率达99.4%。”4月2日,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黄河农经科科长张小莉用数据说话。近年来,为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我市打出一套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固废、建筑垃圾、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组合拳。比如,在一般工业固废治理方面,鼓励企业开展工艺流程、设备绿色改造,发展绿色矿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降低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在农业固废方面,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185个,形成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28%,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我市不仅在减少排放上做“减法”,更是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上做起了“加法”。我市依托位于灵武市的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高标准建设银川高新区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基地,打造循环经济核心区,推动产业上下游衔接、多元化发展,引进中再、亿能、瑞银、恒业等企业投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辐射周边10余个省区,年回收处理各类废旧资源约280万吨,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化利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再利用、再生非金属资源化利用和陆港物流产业为主的“5+1”产业体系,建立了覆盖周边10余个省区的1100多个回收网点。

与此同时,我市以项目驱动,不断夯实“无废城市”建设基础。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将工业、农业、生活源等5个领域32项重点工程纳入“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库,截至目前,已建成“无废城市”建设项目18个,累计投资约19.5亿元。

数字赋能

“治水”变“智水”

“长期以来,水利领域各项监管信息化手段严重缺失。各类水利监管数据的时效性、精准性、系统性不足,且缺乏全局统筹调度能力,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已不相适应、不相协调、不相匹配。所以,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水利监管水平迫在眉睫。”张小莉介绍,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全前端感知体系、强化数据联通共享、搭建高效监管平台等综合举措,大大提升了全市水利信息化水平,为提升水资源管理质效提供了“智脑”,实现了从“治水”到“智水”的转变。

如何让水资源监管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我市以物联网体系建设为主体,通过实施取水工程配套计量设施安装、贺兰山东麓银川段防洪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银川市三区重点河道水系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不断织密水资源监管物联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装各类在线监测流量计超2000套、灌区测控一体化闸门超400套、灌区雷达流量计475套、超声波流量计197套、雷达水位计57套、视频监控290处、高空瞭望设备22个。

如何补齐监管信息化缺失的短板?我市以搭建银川市三区和永宁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监管平台破题。该平台涵盖数字驾驶舱和业务平台两大板块,数字驾驶舱能够清晰呈现全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工程运行概况,为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管控、水环境治理、水安全调度以及水工程运行提供实时动态信息,并嵌入数据大模型,实现洪水演进、水资源即时调配等模拟,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跨越式提升水资源管理的应变能力和时效性、科学性、精准性。业务平台则涉及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城乡供水、水土保持等9大核心业务,可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我市已实现了水资源全要素监管,水环境水生态全天候监测,水安全全过程监控。”银川市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张志浩说道。

创新实践

渔业华丽转身

“过去,广袤的盐碱地和有限的水资源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传统渔业模式效益低下,盐碱地治理也一直是难题。近年来,银川市凭借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积极发展设施渔业,创新养殖模式,实现了渔业的华丽转身。”张小莉介绍,近年来,我市先后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6个,“鱼菜共作”入选全国设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海鱼陆养”试验开创了内陆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的先河,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农机制鲜明、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

针对盐碱水利用率低、农田次生盐碱化严重、养殖产量不稳定和盐碱未利用地资源丰富等问题,我市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研究试验示范构建“西北内陆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技术集成和以渔降盐改碱模式”,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海鲜”年产量达1388吨,开辟盐碱地治理新路径。

这只是我市创新渔业技术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集成创新出一批符合实际、西北领先、全国知名的渔业先进技术模式。比如,创新实施“宽沟深槽”“陆基设施养鱼+稻渔共作”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有效破解了养殖水体面源污染和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等难题,亩均利润是单种水稻的5倍和10倍;“鱼菜共作”模式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水资源有限、昼夜温差大、盐碱地菜棚产能低等问题,打破了传统水产养殖思维限制,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单棚年利润约5万元,同步实现减肥80%、减药75%,实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改善土壤、高效产出目标。

记者 李阳阳

【责任编辑:张宇之】

本文来自【银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