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道泥心” 袁恒艺术展圆满落幕


近日,无・相・生 ——“器道泥心” 袁恒艺术展在廿一美术馆落下帷幕。此次展览由廿一文化携手跨界艺术家袁恒共同打造,通过锡纸镜像与装置艺术的交织,突破思维边界,以 “有无相生” 为核心理念贯穿始终,引发社会各界对 “精神回归” 的深度思考 —— 生命遵循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万物源于 “一”,又终将归于 “一”。
这场艺术大展震撼人心、余韵悠长,成功构建了东方艺术当代表达的崭新范式,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成为都市人可触及、能沉浸的精神家园。
十三年来,廿一文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回应时代之问:当科技重塑生活,当全球化重构视野,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该如何 “根深叶茂”?答案藏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藏在艺术与生活的共振里,更藏在每一位创作者、观众、参与者的思考与共鸣之中。
“无” 代表着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核,虽无形却有力,为当代表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精神土壤;“相” 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具象化呈现;“生” 则在 “无” 与 “相” 之间自然生长。在褶皱锡纸构建的虚实物境中,艺术家的灵感自由迸发,凝聚为创作过程中珍贵的 “此时此刻”。

无·相·生——“器道泥心”袁恒艺术展开幕现场
展览期间,三场 “即兴艺术剧场” 充满未知与感动。整个场域仿佛流动的能量场,诠释着生命的律动。观者安坐其中,在自然营造的音乐 “情景” 里,透过褶皱锡纸形成的独特 “物镜”,沉浸于能量蔓延的 “意境”,真实的自我被看见,彼此间因共鸣引发的思索在内心深处激荡回响。

《自然间的有无协奏》

《琴韵中的有无之境》

《虚实间的有无回响》
展览闭幕当天,以《修为与重复、器与道》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召开。四位特邀嘉宾以 “袁恒艺术” 为载体,从艺术创作、哲学内涵、文化传承到社会价值,全方位解构袁恒艺术与 “器以载道” 的精神内涵,其独到深刻的观点不断刷新公众对艺术本质的认知。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讲师、跨文化评论人张嘉荣博士深入解读研讨会主题,指出艺术家关闭语言的行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艺术的价值在于引导反思日常生活,而 “道” 与 “器” 在艺术创作中紧密相连,需通过对器的感知和重复体验领悟道的存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讲师张嘉荣博士
整个展览过程中,艺术家袁恒始终保持止语状态,以静默完成对当代艺术范式的祛魅。他不断重复与 “器” 建立关联,让观者从 “器” 与 “人” 的微妙互动及潜移默化的改变中,窥见 “道” 的展示。袁恒分享 “止语” 体验时表示,这让他更能回归内在,激发创作可能性,甚至在结束止语后首次开口,对自己的声音都感到陌生。张嘉荣博士强调:“我们不可能脱离对器的重复关系而看到道的改变,因为道的展示源于器与人的改变。”
艺术评论家郑闻博士从 “具身性” 哲学视角解读袁恒的艺术行为,认为其作品体现身心回归,打破思维与身体的割裂,相较于西方行为艺术家,袁恒更具内化和东方特质,置身 “天、地、人” 三才体系,表达圆融无碍。谈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势,郑闻博士指出,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个体研究,都存在东方回归趋势,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艺术评论家郑闻
作为展览策展人,中外艺术交流平台 “艺来艺往” 创始人何飞老师认为,此次展览成功实现艺术实践与哲学思考的结合,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新思路。袁恒的艺术实践并非 “秀”,而是通过自我内观,最终指向自身。
现当代艺术家韩绍光评价袁恒为 “怪才”,其艺术从材料到精神,实现传统与现当代的延伸和变异,将泥土、水、火与器物相连,从器物的有用无用、艺术与非艺术,上升到人类文化文明理论高度。

现当代艺术家韩绍光
闭幕式尾声,观者参与 “归元” 活动,将历经筑与毁的泥柱解构、拆毁。孩子们积极参与,将泥土运往 “诺亚方舟”,这些泥土最终将被运回景德镇,重塑成器物,接受时间的拷问与洗礼。这种偶发性和即时性的实践艺术,让观者将 “归零” 视为创造性生产,使艺术回归直觉与本真,其意义在于每个行为触发的新生,完成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生命循环。

闭幕式“归元”现场
东方智慧并非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的长河,需要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出新的浪花。在承前启后的当下,我们更应拥抱未来变革,让古老文化在新的艺术载体中重焕生机。
回溯之际,艺术家袁恒留给这次 “展览” 的终章之语,恰似极具穿透力的思想之光,蔓延至时代意识的广袤空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历史正在重塑,新的共识尚未达成,一个被命名为‘现当代’的时代悄然落幕,另一个全新的未可知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番话语,不仅是对展览的总结,更是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