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典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时路过江西九江,游览了庐山。瑰丽的山水激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写下多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为其中一首。
这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议论,而是紧扣游山谈体会,深入浅出地阐释哲理。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小山峰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游人身处山中所观赏到的景色会因自身所处之地不同而千变万化。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识出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身处庐山的峰峦之中,视野被连绵起伏的山岭阻隔,所见之景必然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已。
观察世事如同游山,人们对于相同事物的认识,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及看法,难免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限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要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具有全局思维、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解读
这是苏轼脍炙人口的诗句,词义质朴,却寓意深刻、含义隽永。因为观察者的眼光不同、视角各异,所以相同的一座庐山,也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样貌。这正如西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该如何摆脱这种认识的差异呢?这就需要“跳出庐山”,用更多的感性观察、更强的理性把握,去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同志是在1990年谈及闽东文化建设时引用这句诗的。他认为,闽东人也不一定熟悉闽东,不一定知道家乡的可爱之处,如果只知道艳慕人家,就会失去自信。这个时候,就要破除“当局者迷”的心态,不能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而要从更大的视野中发现闽东的闪光点,把握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样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又岂止是适用于闽东?
相关文章
- 大成热水器售后24小时联系方式维修查询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皇浩裕智能锁24小时售后全国客服受理中心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 lochinvar壁挂炉全国统一服务热线-全国24小时服务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金杨子集成灶服务号码24小时(今日更新)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鹿岐指纹锁用户客服中心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 百尊壁挂炉客服号码售后号码大全及维修网点查询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 天迎保险柜售后全国服务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贝莱特壁挂炉售后服务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壹指盾保险柜售后服务号码及其服务网点介绍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 富新指纹锁24小时售后全国客服受理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