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风景区三大景点(壶关峡谷千里太行第一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0:46:28    

人说山西好风光,最美峡谷在太行。位于太行山中南部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西眺雄伟的山西高原,东瞰广袤的华北平原,以雄伟、险峻、幽邃、奇特、秀美取胜,跻身中国最美十大峡谷。独特的地质奇观、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前去探索体验。仲秋时节,我们走进壶关峡谷,一睹雄奇太行山水画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太行山脉自然瑰宝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面积为148.4平方公里,划分为5个景区,分别为八泉峡景区、青龙峡景区、红豆峡景区、五指峡景区和王莽峡景区。该国家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其中八泉峡是世界级地质遗迹,其余都是国家级地质遗迹。这里拥有从太古界至新生代第四纪的丰富地质遗迹,其独特的地层结构、特殊的地质构造现象被称作研究地球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公园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地层分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新太古界,中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寒武系和奥陶系分布面积占公园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公园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中部—山西台隆的东南缘,太行山块隆的中部。区内构造简单,主要由开阔舒缓的复背斜组成。

峡谷主峡从山西高原伊始,一路呈“之”字形频繁回转,横贯公园中部,东临华北平原。沿着峡谷蜿蜒前行,只见两侧谷壁直立、支峡密布,形成了峡中有峡、峡中藏峡的峡谷群奇观,再加上飞瀑流泉、涧溪碧潭交相辉映,呈现出雄中有险、险中藏幽、幽中见奇的意境,身临胜境,仿佛回到了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保存完好,这些自然遗产不仅观赏价值极高,而且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和稀有属性,也是进行地学科考和科普的理想场所。

自然奇观汇聚于此

得天独厚的地质优势让壶关峡谷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森林、山岭、峡谷、洞穴、泉眼、瀑布、水潭、河流等自然风光如诗如画,令人叹为观止。

钟灵毓秀的大自然一年四季在这里轮番上演。春天,山花烂漫、万物复苏;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清凉;秋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冬天,银装素裹、静谧祥和。尤其是秋天的壶关峡谷,红叶如火、黄叶似金,与崇山峻岭相互映衬,眼前的深山,仿佛一位沉默的讲述者,静静地向世人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八泉峡,因峡谷内有8处泉水而得名,是八百里太行风景最为壮美、气势最为恢宏、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段。在这里可以看到峡深涧幽、高崖对峙,也可以看到奇峰怪石、飞瀑奔腾,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在这一刻被生动注解。这里的地质遗迹景观丰富,“唱晓雄鸡”“熹山宝塔”“玉清风”“仙人对弈”和“鲲鹏展翅”等象形石峰,为巍峨的大山平添了一份灵动,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红豆峡整体呈“U”型,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张夏组、三山子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峡内生长着成片的珍稀树种红豆杉,漫步其中,枝繁叶茂、光影斑驳,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壶关峡谷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峡谷深处,隐藏着岩画、石刻等古老的遗址遗迹,不仅展示了古代的工艺水平,也能一窥古人的生活痕迹和当时的文化风貌,续写历史文化的深邃交融,记录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

惊奇于壁立万仞的陡峭石壁,感叹于银河垂落的飞流瀑布,这最高落差竟达800多米的雄俊太行山大峡谷,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沧桑变迁?

“像星空里闪烁的星光,数也数不完,说也说不尽”,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简称“大峡谷博物馆”)馆长彭健,走过大峡谷千遍,爱过大峡谷万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如同爱自己的孩子,谈起这里的地质遗迹如数家珍。

据彭健介绍,太行山地区峡谷的形成,经历了漫长地质时期。在距今约25亿年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海洋,随后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等基底构造层。在距今约18亿年的吕梁运动后,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型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进入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太行山逐渐形成并发育山前深大断裂带。到了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太行山地区的独特峡谷地貌景观。其中,峡谷的形成还与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在太行山强烈隆升之前,太行山地区已发育较多的曲流河。这些曲流河随着太行山的抬升,下蚀作用加强,河流保持原状深切进入基岩,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峡谷的深度,形成如今最高落差达800米左右的峡谷地貌。

跟随彭健的脚步和指引,我们欣赏到不同地质时期的奇峰怪石,浏览了浑然天成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天生桥,考察了本该发育于大西洋底的叠层石生物礁,看到了数不清的拟人似物、惟妙惟肖的象形石……

谈到对国家地质遗迹的宣传和保护,彭健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大峡谷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和教育功能,持续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讲解大赛、科普流动展览、科普志愿者、户外研习等线下活动,以及线上开展科普知识网络有奖竞答、科普作品征集评比、科普云讲堂等活动,积极传播、推广和普及自然资源科普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欣赏地质遗迹、热爱地质遗迹、珍护地质遗迹”的理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科技为民、守正创新’的理念,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为大众提供更多优质、有趣的科普体验。同时,加强与其他科普基地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在加强保护地质遗迹方面不遗余力,因为这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开发好它、利用好它。”彭健充满爱意地看着大峡谷,眼睛里充满了坚定和清澈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