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楼上杜甫原文及赏析(杜甫的两首五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10:19:55    

杜甫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他晚年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处境艰难、穷困潦倒。诗人却不甘心在滞留途中消磨时光,依然振奋精神,希望如鲲化鹏,能够展翅高飞,为朝廷多做一些事情。

杜甫在58岁时舟行江上,准备前往潭州(今长沙),然后再去衡州投奔故交好友,希望可以谋得一件差事。沿途虽然风景秀丽、山川壮美,可是他的心情却难以舒畅,于是便即兴赋诗。下面分享杜甫的两首五律,触景生情,手法高妙,不愧为大唐诗坛的佳作。

《发潭州》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诸公书绝伦。

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杜甫虽然漂泊不定,但也收获很多。他一路跋涉,不仅可以欣赏青山碧水,而且还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以及百姓们的生活状态,更获取了无数创作素材和灵感。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诗人抒写了心中的感受,堪为佳作。

长沙出美酒,古今皆知。诗人饮了长沙酒,沉醉入眠,次日清晨就坐船沿湘江出发。两岸微风轻拂、落花缤纷,好像依依不舍;偶尔落在桅杆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也在尽情地挽留诗人。

湘水春”三字,既点明了时节特征,也概括了沿途风景秀丽、春意盎然,而诗人却又要独自在江水中,感受枯燥单调的生活节奏。作者以乐景衬托哀愁,可谓非常含蓄。同时,诗人虽然不提自己的伤感和孤寂,却采用拟人手法,用“岸花、樯燕”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愁情。

作者思绪万千,长沙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冷遇之地,西汉的贾谊曾被贬为长沙太傅;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却因谏阻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被贬为潭州都督。这些才子都曾名高一时,均被贬谪,最后也抑郁而终。

诗人沉沦不遇,才流落到此,作者想想古今前后之事,岂能不令人伤神,悲愤之情也达到了高潮。更可惜的是,杜甫千辛万苦地到达衡州之后,他的好友韦之晋突然去世,诗人悲痛万分,又迷失了人生方向,心中的悲愁却无人诉说。

《楼上》

天 地 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柟。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诗人投靠友人未果,只好又折返潭州,并在那里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登上潭州城楼,远观近望,感慨不已,于是极其愁闷地抒写了这首诗。

杜甫年少时就有报国之志,可惜诸事不遂、才不经用,所以作者在开篇就悲叹自己心恋朝廷、仕进无望,无奈之下,诗人只有不停地拔簪搔首。搔首,这个典故出自《诗经》,表达一种烦躁和焦急的心理。

诗人感到朝廷在天之极北,而自己身处五湖之南,已是天涯相隔,根本不可能再回到皇帝身边。,本指车马、轿子,这里引申为朝堂。诗人仕途坎坷,而壮志难酬,即使湖光山色美如画卷,也无心欣赏,胸中更有一股难以排遣的愁怨。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柟” ,诗人依恋君主、思念心切,但又觉得自己并非栋梁之材。,指宫阙,这里指代皇帝和朝廷。杞柟,是名贵木材,也引申为人才。其实这都是老杜的谦辞,他的内心依然渴望自己被朝廷征辟,并施展平生的才华。

结尾两句呼应开篇,再次抒写悲愁,诗人感慨自己晚年身陷乱离,恐怕会终老湘潭。“难自救”三字,彰显出老杜此时已经心灰意冷,更感到身心疲惫,对未来和前途感到一片迷茫,急需有人伸出援手。诗人走得仓促,离京城越远,他就越感到前途渺茫,令人不得不感叹,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