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盛名难副”,催生一名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4 12:02:39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盛名难副、名过其实。

语义:原义指一般读书人装腔作势,自命清高,捞取很大的名声,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真实情况与名声很难相符合。后来泛指一个人〔或一件事〕,尽管有很大的名声,但事实上,名声大于实际,实力很难与名声相符合,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也可自称,自已的名声大于实际,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黄琼画像)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李固〈遗黄琼书〉》,《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以;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二、处士黄琼,中年入仕

黄琼〔公元86—164年〕,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湖北安陆〕人,魏郡太守黄香之子。

黄琼年轻时,因为父亲关系,任为太子舍人,他托病,未去就任。父亲去世后,他守丧期满,朝廷五府征召他,也一直没有去应征。

永建元年〔126〕,汉顺帝刘保继位,黄琼43岁了,又有多位公卿举荐他,于是,他乘公车,上京都去应征。不过,到了纶氏〔登封县〕,离洛阳已不远,他又托病返回了。

为此,有官员上书弹劾,告他犯大不敬罪。顺帝不在意,下诏书给县里,命令以礼相请,派送赴京。黄琼不得已,又应了征召。但是,这次渡过伊水、洛水,已到万岁亭〔登封县北〕,洛阳就近在咫尺了,他却又停顿下来,迟迟不前。

当时,朝中郎官李固,久慕黄琼之才,鉴于先前征聘的处士,名实不符,多不称望的情况,他写了《遗黄琼书》,以私人名义,真诚地邀请黄琼入朝为政,建功立业。

黄琼正是看了这封信,才坚定了入仕的决心,终于进京面圣,成为朝廷官员。

(汉顺帝刘保画像)

三、“盛名难副”典故本事

在《遗黄琼书》中,李固写道:

“扬雄在《法言》中说:‘不要像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要像柳下惠那样自轻自贱,在可否之间,作出选择,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这是圣贤立身之宝啊!如果真想幽居山林,学古代的巢父、许由,做出世的隐士,不问人事,也未尝不可;如果立志从政,辅佐朝廷,为民造福,做一番事业,现在是正当其时了。有史以来,太平盛世少,纷乱时期多,如果,一定要等到有尧舜之君,才入世做事,那么,有志之士,就永远没有做事的机会了。”

首先,他给黄琼摆出两条出路:出世与入世;规劝入世,隐含激将之意。

接着,他告戒黄琼,“盛名难副”:朝廷已征召的处士,都不孚人望,落下欺世盗名的口实;而您,应用事实证明,“盛名之下无虚士”。这是告诫,劝勉,更是激将:

“我常常听人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如果情趣高雅,卓尔不群,往往容易横遭非议;如果品行高洁,纯白如玉,也容易受到污染,因此,一个人名声太大了,他的实际才能,往往就要遭到人们的质疑,不是‘缺’了,就是‘污’了。

(李固警句)

“当然,真正高雅高洁的处士,如同‘《阳春》之曲,和者必寡’,而得不到一般世人的理解与赏识,也就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名声了;可是,一般的处士,唱非《白雪》之歌,时尚风光,而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捞取了很大的名声,以致于,‘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是名声大于实际,名与实不相符合了。

“最近,朝廷征召了一批处士,其中鲁阳〔河南鲁山县〕的樊英刚到时,朝廷设坛席接待他,恭敬伺候,奉若神明,他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一言一行,也没有什么缺点。可是,一时间,却毁谤兴起,流言风行,名声顿时打了折扣,难道不是他名声太盛,大家期望太高的原因吗?

“至于同时征召的,如胡元安、薛孟尝、朱仲绍、顾季鸿等,名声也盛,可是他们的功业,却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因此,时下的社会舆论,都说处士全是欺世盗名,名实难副的骗子。

“其实,现在社会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处士,他们装模作样,自命清高,不肯入仕为官,而沽名钓誉。

“如果,您想证明自己不同于这些人,那么,不如就到朝廷来,借助皇上提供的平台,弘扬远大的谋划,施展卓越的才干,建立令人惊叹的功业,用自已的实力,让大家敬服,您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骗子,而是‘名副其实’的名士。”

四、李固的信,催生一名臣

李固〔94—147年〕,字子坚,汉中郡南郑人。名臣司徒李郃之子。青少时,善交英贤,广求名师,通晓古今,学识渊博。永建元年,盛年入仕,授为郎官。后来,官至太尉、司空。协助顺帝,慎选官员,整顿朝纲,为百官树立榜样。质帝时,反对外戚专权,惨死狱中,时年54岁。有文集12卷。为东汉中期名臣。

(李固画像)

李固的《遗黄琼书》,引古援今,正反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发人猛醒,催人上进,充满贤明士人“治国平天下”的激情,同时,行文流畅,语言精当,典雅华美,脍炙人口,为古典名著。

当代伟人毛泽东曾评价此信:“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信中的三组警句,“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都充满辩证,是至理名言,他很感兴趣,不仅自己爱读,1965年,还亲手在《后汉书》的《李固传》和《黄琼传》的分册封面上,写了批示:“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

当时,黄琼一阅,很受启发,豁然开朗,不再犹豫,进京面圣,授为郎官。由于才能出众,旋升尚书仆射。

(汉桓帝刘志画像)

顺桓时代,黄琼遍历“三公”,封邟乡侯。耿直方正,敢于忠谏,匡弼时政,不畏权贵,“疾风知劲草,朕甚嘉焉”〔桓帝刘志语〕。为东汉中期又一名臣。

桓帝延熹7年〔164〕,黄琼去世,享年79岁,获赠车骑将军,谥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