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瘗鹤铭简介(体现六朝气息的瘗鹤铭,残缺之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34:17    

梁代碑志石刻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江苏镇江焦山石壁上的《瘗鹤铭》。

书载到了宋代山崩的时候,石落水中,南宋挽出一石,到清康熙52年1713年又挽移出5石,,后来嵌在定惠寺壁间。

《瘗鹤铭》题载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

石上刻有楷书12还行,每行23~25字不等。关于作者和年代,历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唐孙处允、宋黄庭坚、苏舜钦认为是王羲之所书,而宋李石、黄伯斯则认为是梁陶弘景所书。

因为明后刻有唐王瓒诗,又怀疑为王瓒所书。后世论者附和陶弘景书的较多。

《瘗鹤铭》字形大小参差有致,错落跌宕,楷书中兼有行书和隶书意趣,用笔雄健奇峭,方圆并用,具有高古厚重之风格,充分体现出六朝气息。

《瘗鹤铭》旁有米芾题名:“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末孟夏现山樵书。”

还有陆游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踏雪观赏《瘗鹤铭》的大字题名。

历代文人对《瘗鹤铭》都有极高的评价,黄庭坚有:“大字无过《瘗鹤铭》”的赞叹。

王世贞说它是“苏家之雄”;清代翁方纲说这仅存的数十字“而兼盖上下数千年之字学,六朝诸家之神气,悉举而淹贯之″。

《瘗鹤铭”据证为陶弘景书,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陶隐,秣陵人,《书断》云:书学钟王,采其气骨,时称与萧子云、阮研各得右军一体。”

此刻石最为历代书家推重,气息直透六朝风味。

黄山谷云:“大字无过《瘗鹤铭》”。

黄伯思则赞云:“萧远淡雅,若其为人。”、

《瘗鹤铭》的字是活的一笔一画都有生命,字字有飞动之势,犹如一个个的人在那里列队,但是还没有得到什么指令,大家在自由地交谈、嬉笑。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生命体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它们的身体是开张的,生命力是膨胀的。

瘗,就是埋葬的意思。《瘗鹤铭》就是为悼念仙鹤而写的铭文。有人说,干这件事的是书圣王羲之,有人说是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还有人说是唐朝的书家。


王羲之一生喜爱鹅。有一次,他来到焦山,看到空中飞舞着两只仙鹤,姿态优美,心有所悟,于是向定慧寺长老提出要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换取这两只仙鹤,长老爽快答应了。王羲之因为有其他的事情要办,只身离开。一个月后,他返回焦山,准备领走那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已经死掉了。王羲之很伤心,在埋葬仙鹤的土丘旁进行凭吊,并写下了《瘗鹤铭》。

只是由于年代久远,碑残字漫,其石难以全部复原。更让人有欲窥而又不能之叹,亦有了残缺的才是完美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