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尝试集赏析(胡适及其尝试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4 09:49:40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人。1891年12月17日一1962年2月24日,享年71岁。


他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一生获得36个博士头衔。


回国后曾任北大教授,后至北大校长。“五四”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人物,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等共同主编《新青年》。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出版了著名的白话文新诗“尝试集”。



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美国,曾任驻美大使。1962年4月24日在台北病逝。


他的作品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


《人民日报》曾对胡适有过评价:他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学术思想上开一代新风。对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影响甚深。


《尝试集》是1920年3月出版的,几经增删,最后选择50余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有其积极意义。首先有些诗表现出积极的反封建倾向,如歌颂辛亥革命牺牲的烈士,反抗军阀暴政的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诗歌形式上用白话写诗,句子长短不拘,声韵不求平仄,音节活泼自由,诗句平易流畅。这对于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促进诗歌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当然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当然我们还是要多看他的积极方面。